快捷导航

中国首次实验证实量子摩擦

[复制链接]
查看: 13|回复: 0

9

主题

28

帖子

2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发表于 2025-7-30 01: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ChMkLWiAt6mIKOL8AAGFg0IDvX4AABjhwDGrjEAAYWb325.jpg

ChMkLWiAt6mIKOL8AAGFg0IDvX4AABjhwDGrjEAAYWb325.jpg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润滑课题组近期在固-固界面摩擦行为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首次通过实验观测到量子摩擦现象,突破了传统摩擦理论的框架,为理解微观尺度下的摩擦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该团队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针尖操控技术,构建出具有可控曲率和层数的折叠石墨烯边缘结构,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开展了纳米尺度下的摩擦力测量。实验结果显示,随着石墨烯层数的变化,边缘摩擦力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响应,显著偏离经典摩擦定律在固—固接触界面的预测行为,表明在原子尺度下,传统摩擦模型已不再适用。
为进一步揭示这一现象的物理机制,研究人员结合扫描隧道显微镜与超快光谱技术,对折叠结构中的电子行为进行了深入观测与理论模拟。研究发现,石墨烯内部存在的非均匀应变能够调制电子跃迁参数,诱导产生等效规范场,从而形成强度高达数十特斯拉的赝磁场。这一效应引发电子结构的重构,显著抑制了电子与晶格振动(声子)之间的能量交换。
在这种量子调控下,原本连续的能量耗散通道被打破,电子跃迁转变为在赝朗道能级之间的量子化过程。实验数据显示,热电子的冷却时间从普通暴露边缘的0.32皮秒延长至折叠边缘的0.49皮秒,表明能量耗散过程被有效减缓,从而导致界面摩擦力显著下降。
此外,研究还发现摩擦力与势垒高度之间并不存在传统认为的正比关系。通过精确调控材料的微观几何结构,特别是折叠层数与应变分布,能够实现对量子摩擦行为的主动调控,展现出结构设计在降低纳米尺度摩擦中的巨大潜力。
该项工作不仅首次在实验上证实了固-固界面中量子摩擦的存在,也为未来低能耗纳米器件的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让创业更简单

  • 反馈建议:qikeju@126.com
  • 客服电话:400-123-4567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奇客居  ·  陕ICP备20240405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