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MkLWh6MsWIdsdCAAEn9EBormMAABRXgIPtt4AASgM231.jpg
科研人员近期对月球阿波罗盆地内的斜长岩分布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共识别出51处纯斜长岩出露点。这些出露点分布在盆地的北缘、南缘、盆底以及中央峰环结构上。这一发现表明,嫦娥六号从阿波罗盆地带回的月球样品中,可能包含能够反映原始月壳成分的斜长岩。
此次研究基于“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搭载的多波段成像仪所获取的数据,并与已知的月球岩石数据库、模拟光谱以及阿波罗任务带回的斜长岩样本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确认了51处含有高纯度斜长岩的岩石露头。研究表明,这些区域的斜长岩纯度很高,属于典型的纯斜长岩。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岩石大多出现在较新形成的撞击坑的坑壁和中央峰上,很可能是由于撞击事件将深部物质挖掘到表面所致。
嫦娥六号的着陆区域位于阿波罗盆地南部的月海平原,其周边分布着多个含有纯斜长岩的撞击坑。模拟分析显示,这些撞击坑在形成过程中溅射出的物质,已在着陆点附近堆积超过10厘米厚。这意味着,嫦娥六号在采集月壤样本时,极有可能获取到来自月球最古老外壳的斜长岩碎片。此外,阿波罗盆地内部还探测到存在低钙辉石成分的物质,可能源自月幔。因此,嫦娥六号带回的样本或将同时包含原始月壳和月幔的物质成分,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成果进一步加深了对月球背面该区域原始月壳分布特征的理解,为嫦娥六号样品的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为揭示月球早期历史,包括岩浆洋冷却过程、月壳与月幔演化等问题提供了关键依据。
此前,相关机构曾召开新闻发布会,系统介绍了过去一年以来围绕嫦娥六号样品开展研究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内容涵盖月球背面的岩浆活动、古磁场特征、月幔含水量及其演化特征等方面,首次为人类揭示了月球背面的演化历史。 |